你还有未签合同    立即前往    稍后再说

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
未注册的手机,验证后即完成注册

获取验证码

登   录

登录表示同意《金英杰用户使用协议》

其他登录

     

注册金英杰账号

请输入符合要求的密码

获取验证码

完成

会员需知

恭喜您成为金英杰会员,您将享有如下权益:

  • 观看,下载免费网课
  • 加入教辅QQ群
  • 在线学习直播课程
  • 在线购买图书、学习包
  • 电话咨询面授班次
  • 关注金英杰微信公众号
  • 收听、下载金英杰喜马拉雅音频电台课件
  • 随时随地登录金英杰移动端

金英杰医学

临床执业医师

全国
  首页 > 临床执业医师 > 备考之路 > 资讯详情

【中医临床】怎样做才能避免误诊误治?

来源:金英杰山西校区       点击数:234      更新时间:2024-11-11

下法不当,引起坏病


《伤寒论》第208条:“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明确指出下法适应症是外证欲解或已解,即“虽汗出不恶寒”;里有腹满、便硬、潮热等实证时,即是阳明病“胃家实”。实,是邪气盛实,并不拘于大便燥结不通,或是瘀血内结、或是饮食积滞皆可形成实证。当临证判别失误,不适当的使用下法,就会产生坏病,大致可有以下3种原因。


1.不当下时而下之

《伤寒论》第44条:“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”。太阳表证本应发汗,但误用下法,导致正气受损、邪气内陷,变证丛生。

一可见表邪内陷胸中,郁热烦扰,“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胸中窒者”,可见栀子豉汤类证;

二是邪气内陷胸膈脘腹,可见结胸证与痞证,如“病发于阳,而反下之,热入因作结胸;病发于阴,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”;

三是表邪下迫肠腑,利遂不止,可见“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”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、“外证未除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”的桂枝人参汤证;

四是有妄用下法,损伤阳气,胸满不舒,诸如“下之,胸满、烦惊”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“下之后,脉促、胸满者”的桂枝去芍药汤证。


2.当用下时而不下

以太阳蓄血证和少阴急下证为例。

《伤寒论》第106条:“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”,太阳表邪不能外解而入里化热,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时出现神志失常、少腹拘急或硬满疼痛,当破血逐瘀泻热。方大抵用大黄加桃仁、水蛭、虻虫等活血破血之药,如桃核承气汤、抵当汤、抵挡丸之类。但太阳蓄血证,证候复杂,辨证不易,当临证经验不丰富时,恐不能当机立断使用此法。

《伤寒论》第321条:“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可下之”,当肠内燥屎刺激肠黏膜分泌肠液,出现下利清水的“热结旁流”症状,易模糊症状,干扰临床诊断,不能及时用大承气汤攻下存阴。


3.当下之但不知深浅

当病邪深重时,用轻法下之,不仅无力祛邪外出,还徒伤正气。当病邪轻浅时,用重法下之,则攻邪太过,易生他变。

以三承气汤为例:三方均有大黄,可攻下热实,主治阳明实热时,证候可见发热或潮热、腹胀满痛、大便难等。但三方证在热的轻重和腑实程度上有区别:调胃承气汤证是阳明燥热虽重但腑结较轻浅的证候,可见蒸蒸发热、腹胀满、大便硬。方以大黄加芒硝、甘草,偏于泄热为主兼通腑实。小承气汤证是阳明燥热较轻但腑结较重的证候,“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至大泄下”,可见微烦、潮热、不大便。方中有大黄、厚朴、枳实,偏于破结通腑兼泄热。大承气汤则是阳明热极、腑结深重,可见发热、心烦、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、腹满痛等。方中大黄、厚朴、枳实、芒硝,既能通便泄热,又可攻积导滞。临床使用承气汤类下法时,当仔细辨证,以免误用。




治疗坏病,随证为要


误下的结果便是产生“坏病”。陈亦人名老中医曾论“坏病”,其范围当不止误用汗吐下法导致的变病,还包括偏离典型六经证候的病情复杂、难以辨证的疾病。“坏病”的治疗关键在于“随证治之”和“顾护脾胃”。


1.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

《伤寒论》第16条原文中说明变证的治法: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。临床诊治时当四诊合参,详细收集疾病的症状体征;提高对疾病的认识,才能以常衡变,参详出“逆”为何处,辨明疾病的病机;从而确定治法,依法遣方用药。此十二字,是张仲景临证思维的高度概括,其覆盖的不仅是失治误治后的变病,而是临证一切疾病的方法。


2.顾护脾胃

顾护脾胃也是《伤寒论》的重要治则之一。《伤寒论》中方剂多佐以大枣、甘草、生姜等顾护脾胃,甘草有71方,大枣40方,姜、枣同用37方,姜、枣、草同用31方。因为药物进入人体发挥作用,全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吸收作用。“万物从土而生”,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也会影响其他脏腑正常运作。治病时要重视脾胃的调护,特别是使用下法,妄用或过下,均易造成脾胃的损伤。




规避误诊,巧有决策


1.“诊、辨、治”统一

中医诊治疾病是四诊、辨证、治疗环环相扣的过程,一环出错便易误诊误治。张仲景极强调三者的统一性,这也是“随证治之”的关键。


四诊是辨证的基础,是治疗的先决。望诊要得神、闻诊要客观、问诊要有技巧和目的、切脉要准确。要四诊合参,全面分析,不可有所偏颇,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。

疾病会随着人体体质、治疗方法、疾病发展等因素而变化。《伤寒论》中论本病少,论变病多,描述的大多是六经、脏腑间的表里虚实寒热的错杂证候。这些证候或是病证混乱、不典型,或是证候孤立与常规证候不相符,甚至完全背道而驰。此种现象称之为证候的“游离性”,具体表现在证候、症状、治法、方药不是只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上。这也是学习《伤寒论》的难处之一,因为不对应的关系,所以证候方药之间错综复杂。如同为营卫不和证,太阳病时可见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等,但也有“病常自汗出者”,不见头痛、恶风、发热等症状。即相同的病机,症状不完全一致。又如大承气汤证,既可见“六七日不大便”,又可见“少阴病,自利清水”。即相同病机,可见相反症状。


在治疗阶段,也要求治法和方药的统一。针对同一疾病其发展阶段不同,“同病异治”“异病同治”已广泛被临床重视。而“同法异方”和“同方异法”的概念,也应被强调。分析其中方法,能总结遣方用药间的思维。如《伤寒论》第262条“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,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”与第236条“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蒿汤主之”,同为阳明湿热发黄证,但一个湿热兼表,一个湿热内蕴。两个条文基本相似,方药却不同,仅由前文症状不能判明,这里就要以药测证。《伤寒论》第262条方用麻黄、杏仁、生姜解表散邪,所以本条文中应当还可见无汗、头痛、身痒等症状。再如黄连阿胶汤,在其治疗心肾不交不寐时,发挥的是壮水制火、交通心肾的治法;临床也用其治疗湿热下注、真阴不足的热淋,取其清热燥湿、滋阴通利的疗效。


2.关注阴性症状。

《伤寒论》行文简洁直接,张仲景多用某一两个症状来体现疾病间的鉴别,如“不呕”“不渴”“无汗”“口中和”等,这些便是辨证时易忽略的“阴性症状”,是提高辨证准确性的关键。如“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”在《伤寒论》第14条和第31条中仅有汗出和无汗区别,汗出与否决定风寒邪气郁表的程度,决定方中是否加用麻黄。又如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中可见发热恶寒如疟状,张仲景以“其人不呕”,将此病证与少阳病鉴别。再者,以口苦、口渴、口燥判别是否有阳明燥热内盛,如口燥咽干的少阴三急下证和“口中和”排除里热仅是阳虚的附子汤证。总之,阴性症状多于患者日常生活细微处中体现,易忽略难察觉,但临证应重视阴性症状的收集,能避免失治误治。


3.医患相互配合

治疗疾病是一个求医施治的医患相互合作过程,除去医生的原因外,在就医前、就医时、就医后都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。在就医前,患者不要盲目听信偏方或自我治疗,恐胡乱服药引起疾病变化,干扰诊断,耽误病情。就医时,要充分信任医生,不要对病情有所隐瞒,更不要妄图以此测试医生的技术。就医后,要遵守医嘱,如服药方法、护理方法等,才能使药力发挥最佳作用,取得最佳疗效。


责任编辑:wzd

下载医学APP

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

刷金题,记口诀

下载金题库APP

刷好题 强记忆

关注官方公众号

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

上一篇:【临床分享】心衰常备10种中成药

下一篇:临床实用经效单方

更多学习平台
  • 官方微信
    官方微信
  • 移动端官网
    移动端官网
  • 腾讯课堂
    腾讯课堂
  • 喜马拉雅音频
    喜马拉雅音频

如何购买
会员功能
积分兑换
退款制度
题库使用指南
课程与图书
精彩专题
在线咨询
意见反馈
支付方式
关于我们
公司介绍
法律声明
关于我们
客服电话:400-606-1615
  • 微信关注

    微信关注

  • 移动官网

    移动官网

  • APP下载

    APP下载

  • 音频听课

    音频听课

Document